中铁海西公司妈祖城核心区项目成功实现首宗地块出让

2025-04-05 13:31:58
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至于依第四义,则佛心与众生心,异而相夺,其说听亦相夺,无说无闻,皆归寂默,亦无佛与众生之差别相,如顿教之所直会。

唐君毅先生对中西哲学理论的这种诠释功力,又不因为他是宗於儒学的当代新儒家学者身分而有所障碍,他的大作《哲学概论》和《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都是尽说中西所有哲学的介绍式大作[1],读之不觉其中有若何不合理的偏见在[2],这样的结果,也正表现在他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理解诠释成果上,他的中国哲学诠释之大作《中国哲学原论》概分《导论篇》、《原道篇》、《原性篇》、《原教篇》[3]架构之,实有取於《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命题而设,这其中对於中国哲学的儒释道三学都有多重角度的讨论与介绍,由於唐先生是哲学专业,尤其学贯中西又融贯三教,於是在三教的意旨说明上,是真能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的。[41]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页278。

中铁海西公司妈祖城核心区项目成功实现首宗地块出让

[34] 主体心有真如生灭二门,依真如门,主体在生命的历程中都是有本觉的状态的,但本觉毕竟是一隐性的状态,必须等待主体完全开悟之後才完全呈显,而主体的生灭门即是进行这样的由隐性至显性的活动历程,心生灭门依主体之无明而启动生命历程,此一无明是依於原有一心真如之本觉存有而来的觉醒工程之始点,即此一无明之不觉乃是依本觉而有,亦即是依佛性存有而存有,依众生心本来已有而存有,不是一念无明之忽尔自生而有,而是一念无明依於佛性存有、依於心真如存有、依於主体心之本觉存有而有。至於蕴界处等,本来就是说主体的结构,其实也就是说现象世界,故而是境论。其结果,虽不能谓唐先生信佛入佛,但也从未见其辟佛贬佛。亦如此无漏种有能现实化,而呈现或现行之理。而华严以顿教收工夫论合於小大始终圆教之中,是有硬塞之现象。

[10] 唐先生以境行果三架构以说原始佛教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观,蕴界处观,八正道及涅盘诸论。顿教就是说到境界工夫的层面,既是工夫论的最高阶段也是境界论之所谈的主题。或者,他们并非不悟生化,而只是欲逆生化,以实现其出世的理想。

此书既成,新论两本俱毁弃,无保存之必要。说万有是空,说灭灭不已,即示其无一「物之自体」者在,即是说个体现象是空的意旨,此即说灭的思路要点。易言之,即不肯说真如实性显现为一切法相。所以熊十力可以说,我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不二。

又见其言: 本体之现为功用,是举其全体悉成为一切功用。这简直就是一套唯心论的形上学,其实,熊十力取名唯识,其意即是意旨唯心,因此,只能说这就是他的哲学立场。

中铁海西公司妈祖城核心区项目成功实现首宗地块出让

[11] 吾人之本心即宇宙之本体,而宇宙是指整体存在界,其本体是指整体存在界的存在实相,依此立场,人心之本性即是宇宙之本体,此一本心,是超乎形气且亘古自存,意即是独立绝对的自体。但还有第二条路,即对空宗论於境界之空性意旨的批判,此一批判,显然是误解,此一批判,即笔者前面说的,对於空性意旨论於境界说时的错误理解。[15] 依熊十力之见,没有心的认识了别作用,则说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因此境之客观独立的存在地位被整个取消了。宇宙论非其主题,但也不是它需要排斥的,佛教之所以为一学派,不能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论,否则不成一宗教学派。

不谈显现为万有,即是不谈宇宙论,则於现象世界就无一交代了,其言: 在空宗只破毁法相,便不肯施设法相,所以,依他的说法,是绝不谈及宇宙论的。说到这里,主体的依性智实证之活动便成为宇宙终极意义的彰显之活动。说性体虚寂,不应执为实物有可也,直说为空、为如幻,则几於空尽生生性种矣。[2] 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学理论基本模式,就是熊十力体用论的模式,但要说明此事,必须进行专题研究才能说清楚,此暂不多论,可参考笔者相关牟宗三着作。

嚐谓儒佛二家,通之则两全,离之则各病。[26]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306。

中铁海西公司妈祖城核心区项目成功实现首宗地块出让

[43] 熊十力认为,诸法实性是空、是真如这是儒佛共义的,他自己当然同意之。文中对佛教唯识学的部分,亦非进行全体细节的介绍,而是取其有关的部分介绍之又批判之而已,至於这些取出部分的唯识思想介绍是否符合唯识学本意?笔者亦持保留态度。

[59]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419。熊十力对空宗的讨论,有一个赞成的立场,及三个反对批判的立场,但都有问题,笔者都要提出批评,首先说对空宗的赞成一义,熊先生由《心经》进入空宗,其言: 心经说五蕴皆空,这里空字,实含有两种意义:一是说,五蕴法都无自性故,名之以空。[35]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332。这当然是从认识的进路而说的,但他的意思,实不止此,而是要上说形上学立场的,说到这种境不离心的立场时,若所说之心只是个别存有者的心时,此说或许过於溢出,但熊十力说心时,是会就本心说,而本心是性智,而性智是本体,主体的心境现象其实就是本体的活动显现为内心、外境的整体,因此,还是说上去形上学的问题了。[13]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257。………此中所谓自动的力,实即性智的发用。

这是儒者对佛教的误解,且正为牟宗三所继承[46]。[21]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298。

究其意,现象亦是本体显现之结果,即本体之恒转作用由翕辟成变诈现的现象,因此现象不独立,个别存有者皆是本体的翕辟成变下的知能,不能是有个别的主体及其本体,因此种子说及阿赖耶识说被熊十力认为是多了一重本体。笔者以为,顺着熊十力的着作写作历史作逐一作品的文本解读是哲学研究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哲学大家的核心着作的逐一解析,从其推想构思的整个过程进行理解,这是理解哲学理论的良好方法。

他们已把我所谓用,看做实在的东西了。但是,我并不主张只有限於这种方式,并不谓除此以外再没有好办法的。

[35] 说现象必须说现象生灭,说生灭必须说因变化而有生灭,故而变化如何施为是十分重要的,到底变化还有甚麽奥秘呢?又如何由刹那说此奥秘呢?其言: 大化流行,刹那刹那蜕其故而创新。熊十力在本章中藉由以下几套系统来说:心物、恒转、翕辟、刹那、生灭,这些其实都是宇宙论的议题。熊十力以中国先哲谈於心境问题都主张浑融不分的立场开始,讲《中庸》的「合内外之道」,讲《孟子》的「万物皆备於我」,讲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讲象山的「宇宙不在我的心外」,讲阳明的「心外无物」诸事。笔者以为,原始佛教主出世固不待言,但涅盘亦是一实境、理想境,故亦是一世界,说其出世并非不可,但不必有贬意。

依儒家及熊十力创发之意旨,本体即显现为现象,依唯识学,现象即由种子来,因此说另有根源,既然另有根源,即是两重本体,且不相关涉彼此,其言: 为什麽说他们有宗有二重本体呢?他们既建立种子为诸行之因,即种子已是一重本体。依熊十力,性体是实,现象是性体的显现,不应执现象为实,但更不应否定本体为实,说为寂静虽可,但毕竟健动才更是真相,否则大化流行无从启动,人生的意义落入虚妄,此非儒家立场也。

人见外在世界秩序灿然似若有独立之理者,其实就只是本体一事而已。文中说尽心即是工夫论,方式为对治习染,使本心发用。

这个本体,就是说纷纭现象世界的终极自动力因,既有现象,则本体自是本来即已显现为无边的作用,只是作用所现的现象世界,虽同时是心境一对的结构,且同时是在缘生无尽中诈现,却不能自身被视为实在实有。参考书目: 1·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阐释思想研究作者:李清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01日 2·存斋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作者:郭齐勇 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3·现代儒家三圣 (下)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论宋明儒学 ·作者:王汝华 ·出版社:新锐文创(秀威代理)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09日 4·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作者:杨国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5·熊十力哲学研究 ·作者:景海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6·寻绎当代儒哲熊十力:以「一圣二王」为钥 ·作者:王汝华 ·出版社:秀威资讯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 7·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 ·作者:郭美华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01日 8·熊十力唐君毅道与文化思想研究 ·作者:刘俊哲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9·熊十力评传 ·作者:宋志明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1日 10·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平) ·作者:林安梧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1993年05月01日 11·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 ·作者:郭齐勇 ·出版社:明田 ·出版日期:1994年11月01日 12·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丁为祥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01日 13·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郭齐勇/着 ·编者:罗丽芳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日期:1990年06月29日 14·玄圃论学续集-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郭齐勇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01日 注释: [1] 参见本文所附之参考书目。

[37] 熊十力着,《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页340。可是一层,如将儒佛两家的学说,仔细推勘,他们儒佛两家又有天壤悬隔的地方。然而,既然《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为文言文本之改进,而《体用论》又为《新唯识论》之改进,则熊十力先生的哲学思维轨迹乃已尽现於三书中矣,笔者以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形成,都是长时期奋思力索的结果,《体用论》及其後的《明心篇》、《乾坤衍》固然是熊十力的哲学总结之作,但思想的内涵已经呈现於《新唯识论》文言文及语体文版中了,要了解他的思想内涵,还是要从他早期推想的思路中求解,因此,本文将先对准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的各个章节的问题意识与思想立场进行解析,以此为基础,尔後再处理他在《体用论》及《明心篇》、《乾坤衍》等书中的理论,从而彰显熊十力理论创作的要旨。熊十力这样的立场,他自认为是转引自孟子、象山、阳明的一些心学立场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客观世界仍是条理灿然,则此一外心独立的事物之理的事实如何解释呢?熊十力自己设问回答此事,其言: 关於理的问题,有两派的诤论。

………实则他们的种子说,就是一种多元论。因此之故,他们更要为识或一切法寻找根核,於是建立种子

牟先生说如来藏识是超越的分解,就是说如来藏识还遗漏了负责其它众生的在现象世界的生灭缘起,如来藏识超越其上,不在其中。[2]參見筆者對於方東美先生佛學理論的討論文章。

盖此法身法界皆由于「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而然。杜保瑞,2011年9月,<方東美對中國大乘佛學亦宗教亦哲學的基本立場>,《師大學報__語言與文學類》,2011年9月,第56卷,第2期。

  • A+
tag: